背黑暗而向光明
———观《革命者》有感
(20级新闻学专业 龙盈盈)“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之光明”。
看完《革命者》这部影片,而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令我热血沸腾。再次咀嚼影片,依然是回味无穷。透过 电影《革命者》的画面,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的壮阔人生又一次打动了我。
此片最令我惊叹的是其不同于以往电影的叙述方式。《革命者》这部电影打破了叙事方式。创新性地使用了多个主观视角并联的结构,以主角第一视角以及与其有交集的人物的第三视角,通过倒叙、插叙、多线叙事的镜头语言。通过与李大钊有关系的历史人物,也包括普通劳动人民的视角,将他们眼中的李大钊,以及他们和李大钊的交际串联,为影片注入新的灵魂。在庆子的眼里,李大钊先生是教他要为天下人谋幸福的启蒙恩师;在张学良眼里,李大钊先生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而“不可留”;在陈独秀眼里,他是一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战友;在千千万万工农群众眼里,李大钊先生是照亮他们前进道路的明灯。《革命者》中的李大钊没有大段的独角戏,他的形象就是通过一个个平实的细节,一次次深入工农群众中被一点点刻画出来的,并通过片中人物,也通过主创赋予的情感让人物性格得以彰显。
他是真正的革命者,在最黑暗的年代,誓要撕开一道口子,让曙光照进来。《觉醒年代》让我看到了一位誓要唤醒国人的吹哨者,而《革命者》则让我看到了一位愿为中国光明前景奉献一生的革命者。而我们却常常忘记,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在恐怖笼罩的氛围中,电影里几个刻画李大钊家庭生活的片段,显得无比温情。难得的闲暇时刻,他坐在钢琴前,为孩子们伴奏,教他们唱《国际歌》。画面和平得一如今天。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在李大钊先生38岁正是“青春”的年纪,他写下《青春》一文。这篇文章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叫醒了无数青年,也叫醒了时代。
100年前,无数个李大钊先生背靠黑暗,望向光明,用自己的牺牲换来青春之中国的诞生。
100年后,青春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仅把国旗插往了北极南极,更是插往了宇宙...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一直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绵延不绝、浩荡前行,去不掉,打不破,也灭不了。在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激励前行,收获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