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级新闻传播学专业:黄泽晶)从娱乐圈明星的绯闻八卦到各类社会热点事件,无数的信息呈现在热搜榜上,你吃或不吃,瓜永远在那里,只会多不会少。
嗑着瓜子,看着热闹,即使是道德上最完美无瑕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些不那么光彩照人的渠道来寻求一些安慰。尽管这听上去卑鄙又阴险,但普罗大众爱看“热闹”和人的原始欲望有关系,因为人类对有些事情,比如八卦、国际争端等等兴趣更大。
但是,有一说一,“吃瓜群众”并不是什么值得追捧的词汇。很多人是抱着“无责任、无判断、无担当”的三无心态来看热闹,因为这和他个人没有利益冲突,甚至还能带来些许的心理平衡。
从众多的数据中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话题讨论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了,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好网络资源,明辨是非,不随波逐流,当一名合格的吃瓜群众呢?
有俗语道:吃瓜人,吃瓜魂,吃瓜冲浪有精神!
我们在吃瓜的时候,到底吃的是什么?
这话从何说起?我们吃瓜真的是你自己主动想吃还是无意间被媒体硬塞给你不得不吃。我们一般想要休闲放松一下的时候都会去翻翻看微博,而热搜词条中的“热”、“爆”往往会吸引我的眼球,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咬下了第一口瓜。
没错,但另一个问题是,这些爆款话题都是我们每一个吃瓜群众刷出来的,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也早已不是毫无关系的旁观者。
但也不能否认,对于每个看热闹的人而言,潜意识里仍然对社会事件持关注态度,认为社会是需要公平和正义的,显然要比冷漠麻木、对世事毫不关心好得多。当然,只做一个吃瓜群众显然还不够积极。
从社会效果来看,围观吃瓜有时会破坏距离感、规则感和法律感,造成对他人隐私的侵犯,甚至是口诛笔伐推波助澜。
我们更希望的是人们能够主动积极的介入社会,对周遭有一种责任感,并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的例子有是有,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大量转发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关注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前提是我们能够保持智商在线,迅速对事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这样的话,与其盲目的追逐热点本身,不如,从事件的另一角度入手,挖掘事件深层的逻辑价值,引导起另一股清流。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吃瓜最简单来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生活增添一些色彩。你可以去思考这些瓜的真假做判断,推断放瓜的人背后是怎么运作的。
其实是文科生,尤其是和新媒体有关的专业小伙伴们都渐渐的有这种意识了,去伪存真,追根溯源,盘底层逻辑了。
这才是大学生吃瓜应有的水准,素材取自生活,思想高度却高于日常,和那些盲目激烈的围观群众可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一个在辩论队的同学告诉我,他们还在针对“法律审判还是道德审判更有利于社会发展”这样的辩题中,引用了艺人的事例从不同侧面深度探讨了一下呢。
那某种程度上来讲,理性讨论吃瓜的另一个好处其实还有利于辨别哪些艺人才是更适合出现在大屏幕上的了。
还有艺人人设的塑造,很多情况下都是市场营销的结果,但本质吧,还是网民们自己的选择。
吃瓜群众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使自身成为了一股洪流,相比于需要一定思考量的连续化阅读而言,碎片化阅读的习惯直接导致了不明真相或者是根本不愿意去了解真相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想对于他们而言,配合演出的求索过程往往比真相更诱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