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线路检测中心 > 原创天地 > 正文

妙悟色空之间

文章来源:必赢官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5-06

 

 

读《曲院风荷》,一分钟可心入沉静,一小时能到空山和风之境,灵魂沁入冷香。此书十讲,分别以中国艺术中常见的十个意象为中心,进行思维发散和品谈。重点不在对具体艺术理论进行推演,而是“打通艺术理论和具体艺术之间的通道,到更鲜活的艺术中,寻找理论的歇脚处和中国人特有的人生智慧”。

中国艺术绕不开山水,山水艺术必言园林。书的引子便是从太湖石写起。大众对园林艺术的看法多是高雅而难说出门道,有灵感而模糊,终看石如石。石头确实只是石头,但太湖石在中国艺术中,已被艺术家们领悟了。像米芾爱石如命,呼石为“石兄”,评太湖石是瘦、漏、透、皱。“瘦在淡,漏在通,透在微妙玲珑,皱在生生节奏。”四字诀俨然将太湖石看通看活,从石头里看出生命和智慧。艺术在品,一段物我神交,要义就是于细微独特之处探寻,在色空之间汇融,神入物里,物中看“我”。这也是此书表达的思想:“现代人在媒介中生存,与世界距离拉近却又像更远,‘感觉’在更多的信息中钝化。希望大家多一些直面青山白云、真正感受情意境界的时刻。”

第一讲到第十讲,分别为听香、看舞、曲径、微花、枯树、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我认为这其中的顺序亦有讲究。“听香”谈形神问题,最后的“扁舟”则是谈性灵寄托问题。一切先有物形,物中化神是为香。“听香”即是品味的第一步。而后便是品的技巧,从动静、虚实、以小见大、大巧若拙来解读;再是意趣和氛围,如“冷月”言荒寒冷寂、“和风”谈和谐之美。终尾通达色空之间,由“慧剑”谈妙悟、“扁舟”谈性灵寄托做结。十讲不多不少,安排由浅入深,让人在阅读中随之行走在曲园之中,体悟境界之妙。

解读意象并借其谈中国艺术并非易事。而作者能娓娓道来,旁征博引大量禅宗典故、历史轶闻、中国古代画作和诗文,再于每一讲中分节,有层次地道出意象中的境界,引读者从各方面思考、领悟。在此着重以第五讲“枯树”作例。

“枯树”篇以老子所提的大巧若拙为核心,从散木、老境、苔痕、古迹四个问题切点来探讨这一思想的脉络。“散木”中便引苏轼爱画枯树的故事,并附上了其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作者以此做头绪,谈庄子中散木的无用之用和《周易》中亢龙有悔、白贲无咎爻辞。一颗丑怪的老树,既不郁郁葱葱,亦不能做栋梁之才,却得天全。所以悟到,做人应处于材与不材。这样的人生智慧,是在丑中求美、怪中求理,在枯朽中追求生命的意义。作者亦结合自身经历体验,进行感官的迁移,品出假山似枯石的意味。老境、苔痕、古迹这三节,包括散木,皆是“枯树”的一部分,亦是人们从枯树中升华出的意蕴境界。老境以中国书法的学习来诠解,讨论熟与生的问题。喜爱书法的我,在此节中有所了悟。其引孙过庭的《书谱》,分析“人书俱老”之境界。始学书须求平正,平正后求险绝,再复平正。“险绝”即是变化、创新、奇特高妙。而最终的平正,其实是一种平淡,自然而平常,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平淡。老便是一种生,非熟,而是熟外之生。过熟则腻,如台阁体。且“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古拙便是天真。这便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要义,有金石气,又是“在沉寂中的跳出,单纯的伟大,静穆的崇高”,成最高逸品。

这是一截枯树所带来的深深思考和体悟。中国艺术中这种求老尚古的趣味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罕见的,它源于一种深沉的文化精神。立足于当下的艺术创作,却将心意遥致莽远,在今与古之间形成意味无尽的“回旋”。作者用他渊博的学识、高妙的言语,在书中串起中国艺术里不同流派不同骚客的见解,带人从只见“物色”表象的层次,逐渐了解什么是苏子所言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领悟他为何爱画枯木怪石和画作中的别意。

一本艺术讲论,分析、比较、解构或糅合各材料,都是为了传达。《曲院风荷》不仅不晦涩,且语言雅致。其涵盖了诸多中国艺术知识,诗句、理论文本都是信手拈来,具有条理而一一道出,并行不乱。且在讲谈中附上对应的图景,排版舒适,十分有可读性。其内容丰实,也值得人一读再读。每一次翻开此书,好似真到了园林曲苑,倚栏望风荷。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而风荷到底是为风荷,还是池中并无芙蕖?色空之间的妙悟,正是“扁舟”一讲中所语,“非是游园,实乃观心”。

20中文一班徐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