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级广告学专业:龙怡)历史书上的长沙城,丰腴而美好。无论是麓山上无边的红叶,还是湘水碧透的微波;无论是弯弯的橘洲,还是青石板路上浅唱低吟的女子,无不使这座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成为如水江南的一个视觉符号。
然而如今,这座曾激发无数迁客骚人诗情的圣地,已然化作了时间的废墟。在这里,你再也找不到梦里水乡该有的一切了。无数粼粼池塘被填平,曲折沟壑被铲除,斑驳古庙被涂鸦,伟岸城楼被焚毁。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后,长沙,是新崛起的南方都市,是武广铁路上旅客匆匆瞥见的高楼大厦,可是——她不再是那个诗人可以登上古城楼,回望千年沧桑的城池了。
永远,永远不再。
可我知道,这决不是长沙一个城市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70年代,我们批林批孔,在打倒了这个民族两千年的文化英雄之后,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80年代,我们改革开放,随着钞票的涌入,西方人急功近利,唯我独尊的思想芥草也一齐蔓延。90年代后,文化更加多元观念更加开放,可是迷失于手法、概念和哗众取宠的所谓文化“弄潮儿”们,除了不停地复制与自我否定,他们于时代的制高点上究竟看到了些什么?
于是,回望就成了一种必然的姿态。我们于城市的水泥森林里望到了曾经的古典建筑之美,于是我们修江阁、改造老街,给一切旧或新的建筑贴上象征烟雨的青砖;我们于失落的文化中望见了传统文化之美,于是我们大谈“新儒家”,试图以“全民读经”来挽回破碎的信仰。
可是,这一切大张旗鼓的努力,至今也许都收效甚微。
或许,我们正在试图抹杀昨日的废墟,去收拾前夜的残梦。可收拾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天的游戏。
在我们内心尚且茫然就拾级而上时,能否停下脚步,回望一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呢?我们是否应该以一种虔诚的姿态和学习的心态来回望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清人有云古人采铜于山,铸之为钱,今人得之而重铸,名之曰善用,岂不两失乎?
我想答案就在于此,我们应该敬仰秦砖汉瓦背后的文化精髓,吸取唐诗宋词蕴含的智慧为我所用,这样我们才不会失去民族的灵魂,迷失发展的坐标,丧失自我而流于庸俗;但敬仰不是匍匐,吸取不是模仿,我们在建设时应尽量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遗迹,不要让古人精美的“钱”在我们手中碎裂,不应趋附“仿古”的时尚让已现代化的街市变得不伦不类。
昔者青年毛泽东曾独立橘子洲头长沙城的美丽与风流,无疑坚定了毛为之奋斗的决心。今人于斯回望,那涌上心头的情怀,何可胜道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