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线路检测中心 > 学术传真 > 正文

曾艳兵:人生与学术

文章来源:必赢官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8-07-08

        20171027日下午3时,文科楼318会议室,国内外著名卡夫卡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曾艳兵教授如约而至,与文学院研究生倾情分享人生与学术。报告会由宋德发教授主持。刘中望教授、沈云霞博士现场聆听了报告。
选择卡夫卡
1984-1987年,曾艳兵先生就读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师从张铁夫教授。他硕士论文写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变态心理》。选择俄罗斯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导师的追随,因为张铁夫教授正是我国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但选择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且还是写他的变态心理,则是对导师的远离,因为张铁夫教授的研究中心是普希金。
硕士毕业后,曾艳兵先生到青岛大学任教。他的研究对象拓展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出版了第一本专著《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陀思妥耶夫斯被视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之一,所以,这样的选择也是顺其自然之事。当一位前辈接到这本书后,随口问了一句那下一本书写什么呢?原本准备休息一阵的曾艳兵先生为不辜负前辈一句不经意的期待,又写了一本《东方后现代》。写作两本书的过程中,曾艳兵先生发现,卡夫卡是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灵魂人物,如果没有理解他,对西方、后现代文学的理解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拓展到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再从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集中到卡夫卡,这种从点到面,再从面回归点的研究路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成为卡夫卡研究专家,意味离导师的研究领域越来越远了。但正是这种远离,曾艳兵先生在学术上成为了一个更独特、更创新、更优秀的自己,而这恰恰是对导师学术精神最好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当我们离导师最远的时候,也是我们离导师最近的时候,曾艳兵先生如是说。
理解卡夫卡
1993年在《湘潭大学学报》发表第一篇论卡夫卡的论文以来,曾艳兵先生已经在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出版了《卡夫卡的眼睛》《卡夫卡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等研究卡夫卡的专著,在《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期刊发表了100余篇研究卡夫卡的论文,还主持了两项研究卡夫卡的国家社科基金。二十多年来,对卡夫卡的痴迷让他一见到字就兴奋,一看到卡夫两个字就疑惑还有一个卡字去了哪里?后来他才知道,卡夫其实是一种饼干的名字。
 
卡夫卡是最难懂的作家之一。谁都不能说自己能真的理解了卡夫卡。爱因斯坦从托马斯·曼那里获得卡夫卡的作品,读完之后,说了一句卡夫卡的作品太复杂,我的脑袋不够用。世界上还有比爱因斯坦更复杂的大脑吗?如果爱因斯坦都理解不了卡夫卡,还有其他人可以理解卡夫卡吗?
曾艳兵先生说自己不能肯定是否真的理解了卡夫卡,但在别人看来,他是最接近理解卡夫卡的人之一。他用卡夫卡的思维和语言解读卡夫卡,可以帮助很多喜爱卡夫卡的读者和听众走进卡夫卡。他能够如此理解卡夫卡,除了他的哲学素养、文学悟性之外,或许还同他的经历有关。他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过乡,当过民办教师、公办教师,还参过军,做过工人。最为神奇的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开卡车,这冥冥中注定他要将来要研究卡夫卡。在研究卡夫卡的过程中,他先从青岛调往天津工作,后又从天津前往北京任职。他的人一直是自由的,却又是不自由的,因为他最重要的身份证明——档案一直被扣留在青岛。这段长期被住了的经历让他对卡夫卡生活和作品无处不在的卡住了有了更真切深刻的理解。
超越卡夫卡
研究卡夫卡的目的不是复述卡夫卡,那既不可能,又毫无意义。研究卡夫卡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激活卡夫卡。曾艳兵教授虽然在思维方式和言语方式上越来越卡夫卡式,但是他所想的、所说的,显然是卡夫卡不能想的、不能说的:再见不是不再相见,而是会再次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所知道的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知道的越来越少学术领域之所以出现空白,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填补一个没有意义的空白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感到没有希望的时候才能感到有希望能够看到用了什么理论的文章都不是理论的文章”……
曾艳兵先生在走进卡夫卡之后,又走出了卡夫卡,这是一种生活理性和生活智慧。这不是对卡夫卡的背离,而是对卡夫卡的超越。比如卡夫卡是一个很的作家,但曾艳兵先生是一个很暖的暖男;卡夫卡总是那么柔弱和忧郁,曾艳兵先生总是那么健美和阳光;卡夫卡一生寂寞和孤独,曾艳兵先生除了思想上偶尔有些寂寞外,日常生活中朋友遍天下,从未感到孤独;卡夫卡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离现实很远很远,曾艳兵先生也是一位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却又有着健全的现实感,以及审慎、迂回的现实精神,所以他的卡夫卡研究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超越了抽象的概念、沉闷的逻辑和苦涩的理论,富有生命的灵动、个性和洒脱。
在点评环节,宋德发教授说,曾艳兵先生对人生与学术的回顾启发我们,对于学术研究而言,专注有多重要;哲学有多重要;阅历有多重要;智慧有多重要。
 
                        (供稿:向璐 史乔伊 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