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线路检测中心 > 必赢官网 > 正文

传承 融通 创新 分享——新时代的中国语言文学:必赢线路检测中心与研究生院联合承办湖南省第十四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分论坛

文章来源:必赢官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12-22

为在语言文学方面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与学术交流,12月19日上午,湖南省第十四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分论坛“传承 融通 创新 分享——新时代的中国语言文学”在湘潭大学举行。

湘潭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建平;湘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刘金刚;湖南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唐宏伟;必赢线路检测中心院长雷磊;院党委书记资义平及众多学者、参会研究生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院党委书记资义平主持。必赢线路检测中心院长雷磊、湘潭大学副校长刘建平相继致辞,对分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给予获奖研究生们赞扬与期盼。开幕式结束后,到场教授与获奖研究生们进行合影留念。

 

 

 

郭建勋:屈原的乡国之情与人格魅力

随即进行的是相关系列主题报告“屈原的乡国之情与人格魅力”。报告于湘潭大学逸夫楼第一报告厅开讲,由必赢线路检测中心院长雷磊教授主持,由湖南大学文学院郭建勋教授主讲。该报告共分为三方面,分别是“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屈原其人”、“屈原的乡国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和“屈原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里”。历时一个多小时,郭老师以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诚挚的教诲,带领同学们走近屈原,了解屈原,并给予学生人生建议。

在郭建勋教授看来,一些学者之所以怀疑屈原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目前可见的先秦文献中并没有关于屈原的任何记载”。但是有一份文献说一分话,如果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史记·屈原列传》是后人伪造的,郭建勋教授认为屈原自然是存在的。我们没有必要怀疑自己的民族文化。接下来,郭建勋老师从“屈原的乡国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进行阐述。郭建勋教授认为,屈原对于故国存在执着的爱恋,客观上已孕育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胚胎。不过郭建勋教授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是个人主张的产物,而是后人对于屈原的解读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种精神资源,并不断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屈原在《渔父》中所写,短短两句就足以看出屈原高尚的品格。关于屈原的人格魅力,郭建勋教授认为屈原人格的核心层面,是一种超出世俗与常人的独立意识。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独醒”与“独忧”意识。这是屈原实现完美人格的前提,也是他走向自沉悲剧的起点。最后,郭建勋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坚持文化自信,坚定认为屈原是存在于历史当中。还要学习屈原高尚的品格,即使身处社会中也要保守心灵净土,保留古典情怀。

 

 

 

唐贤清: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视野

第二场主题报告的题目为《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视野》,由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湖南省语言学学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南方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唐贤清教授主讲,必赢线路检测中心雷励教授主持。在进行主题讲解前,唐贤清教授说:“在座的各位来自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专业,因此我不能只讲一个纯专业领域的问题。我今天要谈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此外他还和大家分享了研究生的培养理念。他先引用了网上的一个段子:关于研究生培养,是山上肯定有野兔,要你自己去抓。他的理解是,老师指定一个方向,然后与学生讨论一下方法,具体怎样去抓,是研究生自己的事。“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数量规模很大,研究生的培养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日程上面。”他要求学生有三类书一定要读,第一类是《论语》和《老子》。第二类是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和《中国语言学史》。做一门学问之前,首先要学史,要从宏观的层面,从战略的角度去掌握。第三类书是吕叔湘的《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先生(讨论了)对一个语法、语言现象如何从微观的角度去进行深入的描写和详细的解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服务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普方古民外”立体研究法。它立足于汉语语法结构的历史演变,利用现代汉语共同语、现代汉语方言、民族语言和境外语言的研究材料和理论方法来解决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课题,为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唐贤清教授首先分析了汉语历史语法“普方古民外”立体研究的研究思路。第一点是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与现代汉语方言。方言语法研究可以为汉语历史语法提供佐证材料,为某些汉语历史语法现象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第二点是汉语历史语法研究要有民族语言视角。许多与汉语具有亲属关系的民族语言中,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法形式。第三点是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与境外语言。通过观察境外其他语言的相关语法现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单一语言内部的某一语法现象,还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些语法现象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关于汉语历史语法“普方古民外”立体研究的价值,唐贤清教授指出,它是对“普方古”大三角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其次它打破“单一语种”研究模式,提倡跨方言跨语言的类型学研究范式。唐贤清教授在最后阐明了“普方古民外”立体研究的难点。第一点是句法语义演变的识别和判定难度大。第二点是句法语义演变的共性与差异的解释难度大。第三点是语料的收集与甄别难度大。

分会场概况

下午两点半,五个分会场开始进行研究生论文报告答辩。由于疫情原因,线下论坛仅限湖南省内高校师生(需检查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湖南省居民健康卡,近14天无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参加,非湖南省内高校的同学下载腾讯会议参会。现场不仅有点评老师,参与报告的研究生和工作人员,还有来自必赢线路检测中心的本科生前来听讲。报告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评委认真审阅,研究生逻辑清晰,思维敏捷,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阐明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各分会场的详细报道:

第一分会场:新媒体语境下的语言变革

第一分会场在湘潭大学第三教学楼317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新媒体语境下的语言变革”,共有25名研究生进行论文报道。此次会议的召集人是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唐贤清教授,点评人有必赢线路检测中心陈山青、雷励、唐智燕和刘晓丽老师,此外湘潭大学21级新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也前往聆听。此次报告分为线下报告和线上报告。由于报告时间不得超过四分钟,许多同学的报告都没有完整地呈现,只是挑出论文中的重点进行一个稍微详细的阐述。而利用PPT、表格等视觉性呈现方式能够比利用大段文字的呈现方式更加清晰和简洁,这一点在时间和表达上都有很大的优势。

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一些不能到场的同学进行了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报道,会议进行的十分顺利,研究生们的报告选题丰富,从方言、成语到弹幕文化等,体现了多元化的思维,在坚持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中心的前提下,用不同的学科碰撞出了“传承,融通,创新,分享”的火花。胡湘宇的表现尤为出色,他是在场唯一一位离开发言席到PPT前进行讲解的成员,洪亮的声音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都为其加分不少,演讲也更富于感染力。下午四点二十五分,第一分会场结束。此次会议期间,以唐贤清教授为首的老师们始终端正认真,温和可亲。

 

 

第二分会场:中国文学经典重读与重释

第二分会场在湘潭大学第三教学楼31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中国文学经典重读与重释”,参与论坛的点评老师有郭建勋老师、雷磊老师、周建军老师、谷文彬老师和来森华老师,参与的学生包括来自各地各大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参与方式为线上和线下。

参与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论文主要内容的阐释,包括选题原因,选题类型,选题简介,论文的主体及构成等因素。完成阐释后由点评老师提问,学生进行回答。参与学生围绕此次分论坛的主题展开了属于他们的“文学盛典”:既有对范成大“枕上诗”的浅析,也有论李渔的“卿卿之情”;既有对苏轼理趣词的探论,也有通过地理学与文学的结合论《红楼梦》的城乡叙事绘图。他们的内容新颖有趣,不仅体现了本次论坛的“创新”精神,也展现了当代青年活跃的学术思想。同时点评老师们对他们的提问和评析也可称作是字字珠玑,一针见血,既为参与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改善建议,也为其进一步了解其笔下的经典读物打开了一扇窗户。经典之为经典,在于它经历了历代的大浪淘沙却永远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泛着智慧的光华,我想此次重读经典的分论坛不仅是让我们走近经典,更是为了让我们走进经典,更深刻的理解它然后爱上它。

第三分会场:中国语言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同时,第三分会场“中国语言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在第三教学楼316会议室进行得热火朝天。第三分会场的同学们在白寅老师、季水河老师、蔡熙老师、刘中望老师、李志雄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几位老师也非常专业且负责地提出了指导意见。

会议之始,万正发同学先介绍了他的作品《战壕下的“声音笔记”》,并以此来分析了福特小说《队列之末》的听觉叙事。接下来,刘金、王玲霞、彭慧姣、仲娴、廖星寒、徐佳宁、陈舒婷、陈旭婷分别分享了他们的论文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阐述对于“中国语言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理解。无论是从《源氏物语》中的围棋书写探讨女性的处境到《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共同体意识;还是藏于武绮诗笔下《小小小小的火》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抑或是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暮夜意象;又或是《伊万·伊里奇之死》蕴含的生存困境隐喻,都体现了这种理解。除此之外,还有中国文学中《远山淡影》创伤叙事与外国作家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疾病书写与戏剧治疗的碰撞。陈旭婷同学的作品《论<末世之城>的恶托邦叙事》,虽然讲述时间有限,但依旧凭借镇定的表现获得了全场的掌声。除了线下的激烈,姚乐旗和余敏同学由于一些原因,未能到场,但也通过线上汇报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作品《论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电影化叙事》和《文学达尔文主义下的<丧钟为谁而鸣>》。电子屏幕并没有阻挡人文交流的热切,学术研究的鲜活涌流在整个分会场。

会议最后,老师们对学生们的作品做出了中肯的评价,首先肯定了大家想法的新鲜性,“每一个角度切入点都是非常独特的”,同时也指出了仍旧存在的问题,相对具体的提出了详细可行的方法,希望大家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行。

第四分会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第四分会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外语楼217会议室召开。共18位同学参与答辩,罗宗宇老师、李琳老师、龙慧萍老师、戴海光老师、马正锋老师是本分会场的点评嘉宾。伍轲《拯救、疗养、升华——对余秀华诗歌创作的研究》体现了当下的文学现象,郭佳乐《新见朱湘致胡适佚信两通手稿考论》反应了近期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献学的解读,周洋帆《艺术时空的构建与思考——王安忆小说<流逝>的连环画改编》是跨学科研究,闫二鹏《时代症候下的写作难题——论赵树理<卖烟叶>中的焦虑与困境》对单个作品进行了考察。关于民间文学也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会上,李琳老师和马正锋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前两组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由于时间原因,后几组的论文没有一一进行点评,但老师们在会场上对论文又进行了一次细致的翻阅,圈点勾画,相互交流。

 

 

 

 

 

第五分会场:湖湘文化与文学

第五分会场“湖湘文化与文学”于外语楼216会议室举办。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郑贤章、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副院长宋德发教授、何云波教授、王洁群教授、郭明浩副教授,以及参与此次论坛比赛答辩的研究生。

必赢线路检测中心蓝佳麟《海德格尔与本雅明评荷尔德林诗歌之比较》,讲述了海德格尔的“返乡”思想与本雅明的联系中心。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刘康蓓《自由的观察家- <论太古和其它的时间>的边界书写》中讨论了可交互的时空边界、可重置的生死边界、可跨越的身份边界、边界书写的叙述方式、边界书写的生命意义。义海凤的《论雪花秘扇中的东方形象》,对传统、神秘、西化的东方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东方形象西化的体现及原因。吴嘉怡的《超级文和友:当文化与“众”为友——编码解码理论视阈下市井文化在空间媒介中的价值生成》,讲述了市井文化是大众的审美文化;解读了“文和友”中的图像文本及其编码解码方式;“市井符码”在空间媒介中的价值流动;开放的空间:时间隔阂的消解中流动着新的人文价值。彭锦函的《“湘江周刊”对湖湘文化的传播策略及其价值》中指出,《湘江周刊》坚守湖湘文化的传承,呈现地方景观和地方文化,从洞庭湖水、张家界山峰等自然景观,到岳麓书院、安化茶园等人文景观;从远古神炎传说到楚词文坛圣地;从东汉蔡伦到明清王船山;从紧跟时事学习新思想到古老独特的民俗,都体现了这一特征。李林虹的《平衡、融合与权衡的艺术——民国旗袍的审美内涵研究》则主要讨论了为平衡道德律令与个人情欲的美学典范、融合传统文化与摩登文化的审美情趣、权衡男性霸权与女性解放的审美意识等。另外,论坛中还包括文学作品和文艺活动的“舞台”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再解读;对主流电影等作品的评论;对现代作家作品的展示;对大型活动的记录与传播;对文艺工作者的专访。

点评及闭幕式

各分会场会议结束后,评委老师与参与答辩的同学齐聚逸夫楼一报告厅参与闭幕式。各分会场代表教师对所在会场进行点评。

必赢线路检测中心陈山青教授点评第一分会场论文。她说明,第一分会场一共有25篇论文,有现代汉语9篇,汉语方言7篇,古代汉语4篇,汉语教学翻译文化5篇,内容涉及汉语语法、词汇、音韵训诂、汉语教学、新媒体语言文化等方面。“研究生们发现了有关语言的重要问题,涌现了一批从事汉语方言学习,古汉语研究等方面的新生力量。体现了研究生对论坛主题的热情回应。”她指出这些同学的论文有一下特点:第一,选题新颖,创新度高。第二,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第三,分析细致,语料丰富。第四,注重描写,方法多样。同时,她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年轻的硕士和博士们的阅历和视野还存在一些问题,‘普方古’方法运用地比较好,但是像唐贤清教授在上午讲授的‘普方古民外’方法的运用还比较欠缺。其次是对语言事实的描写不够全面,对语言问题的定性不够准确以及对语言理论的运用也存在不足。” 

必赢线路检测中心院长雷磊教授对第二分会场论文进行了点评。第二分会场的25篇论文有以下特点:一是选题新颖,有价值。二是论证的逻辑性比较强。三是论文有自己的想法。出现了一些学术界比较忽略的观点。他以同学们的论文为例,对这些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他鼓励各位同学们不要太在乎名次。“对论文的评价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在短时间内要发现一篇论文的价值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我们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寅教授点评第三分会场论文。第三分会场是中国语言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就必然有多元视角这个特点。有从传播学视角探讨文学创作思潮的转向;文学数学的跨领域的关照;从工学的角度来关照;对文学的社会学关照和深度思考;还有对叙事学范式的探讨。总的来讲,有很新颖的观点,以及研究视野开阔。从论文的行文角度来讲,大多数论文,结构比较完整。他表示,可以看出湘大对研究生的培养确实达到一个非常高的质量。“我们的导师针对选题、文章结构、观点的凝练、结语的总结、标题的配合、研究方法以及文本规范都一一地给同学们指出来了。”最后,他提醒大家,跨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但是,不能忘却学科本位,应从中国语言文学的本位出发,来探讨跨学科的问题。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罗宗宇教授点评第四分会场论文。他也赞叹本次分论坛体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次分论坛收到了从南到北各高校学生的论文,足以说明论坛的魅力和影响力。18篇论文跨越了多学科、多文体,其中以诗歌和小说为主,也有散文、诗歌、文献等。选题涉及的对象范围有单独的文本研究、作家研究,对当下的线下研究、民间文学的传播以及文学文本的影视改编。“有几篇论文涉及到民间文学,湘潭大学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有历史传统和影响力,所以这一组的发言也体现了湘大的特色,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些体现了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些学术热点,即和我们当下的现当代文学学术热点产生了呼应和对话。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思想和学术眼光和当下保持着紧密的互动。此外,还有多方法。有文本细读的方法,有文献学的方法,运用特定理论来进行阐释和比较,把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进行关联,以及跨学科研究里文本的改编和传播学的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郑贤章教授点评第五分会场论文。第五分会场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即涉及的学科比较多。论文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多元,开始有意识的引用中国学者的理论以及西方的理论,理论意识比较强。有不足之处是,专业意识还不够强。“尽量的从中国语言文学的经典和理论出发,打好基础,今后读博或当老师,才可以更好地驰骋在其他领域中。”他强调,过早地结合,可能会出现“四不像”。“进一步的把理论进行消化,然后才能与具体的文学现象更好地融合。不要为了理论而套用理论。”其次,有一些论文选题太大。他建议硕士研究生应就具体问题研究,才可以研究的更加深入一些。湘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刘金刚教授宣读了获奖名单。本次分论坛共收到各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论文344篇,根据分论坛的相关要求,经过学术不端检测以及专家评审,共99篇论文入选优秀论文。经认真细致的评审与答辩,共有7篇论文被评为一等奖,10篇论文被评为二等奖,15篇论文被评为三等奖,67篇论文被评为优胜奖。他对所有积极参与的同学表示感谢。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副院长,也是本次分论坛的执行委员会主任田华老师报告了此次分论坛的财务支出情况。最后,雷磊院长宣布本次分论坛圆满结束。

当前疫情形势下,因为有各方的努力才能促成本次分论坛的顺利进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进行了许多积极地互动。分论坛形式多样,既有主题报告,又有分会场报告,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本次分论坛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治学态度、教学经验,他们也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论述,让自己受益匪浅。同学们在会场上大方展示自己的思想观点,老师对同学们活跃的思想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并且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已在湖南各高校举办多次,旨在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这是一场学术盛宴,思维在这里相互碰撞,希望各参与者都能珍惜这次机会,都能有所收获,让学术之风继续传播在湖湘大地上。来源:文心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