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剑华莅临必赢线路检测中心,与中文系研究生面对面,以“‘自我’的悖论——论新文学‘个性解放’的伦理问题”为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该讲座是宋剑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文学伦理叙事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内容分享。《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万莲娇,中文系龙慧萍、戴海光、任传印、马正锋、丰杰等老师和50余名中文系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宋剑华教授带着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湘大文新院讲学,开拓了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学生的学术视野。宋剑华教授认为:“新文学关于‘自然人’的艺术想象,曾对‘个性解放’的思想启蒙,起到过不可否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自然人’盲目地崇拜‘自我’,完全无视个体之外的社会存在,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宋剑华教授以庐隐的《海滨故人》、孙俍工的《海的渴慕者》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提出了“个性解放”与“青春叛逆”之间的差异性。他认为在这些作品中,“启蒙理性”与“青春感性”的错位,造成了女性启蒙的困境。
从《家》、《日出》、《孤独者》等经典作品出发,宋剑华教授分析了“父与子”之间的深层关系。当启蒙转向革命时,文学作品中往往出现一个与传统文化、传统家庭决裂的知识分子形象。然而,我们所忽视的是,每一位作家在实际生活中都不可能真正割裂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生命与情感联系,以至于出现了“生活中的慈父”和“文学中的恶父”的巨大反差。
宋剑华教授在讲授的过程中妙语连珠、字字珠玑。对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一篇文章,他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观点。他认为鲁迅借由这篇文章阐释了“拯救父亲”的思想。鲁迅笔下的孩子大部分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这源于中国的父母并没有被解救。“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考,恰恰是思考如何让父亲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进而由父亲去影响和教育孩子。“父亲的肩膀扛起闸门,孩子才能够逃出来”。宋剑华教授这句形象的话语,让人读出他的思想深度,也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思想。
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学生踊跃提问。宋剑华教授就学生提出的关于五四运动的开展在当时背景下是否过度以及在当时有没有可能存在更好的方式去推动思想进步等问题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回答。宋剑华教授从反思五四的角度出发,让我们不止看到阳光下的五四,还有阴影里的,一个完整的五四。
5月8日上午8点,宋剑华教授参加了必赢线路检测中心201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会。该届学生系必赢线路检测中心近年来第一批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全体老师和研究生均参加了开题会议。宋剑华教授聆听了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并针对每位学生的选题提出了中肯有效的改进建议,令学生们受益匪浅。会后,宋剑华教授与学生们合影留念。
(孙轲 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