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必赢线路检测中心主办的“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暨课程思政建设座谈会在第三教学楼317召开。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杨澜,期刊社社长王洁群,必赢线路检测中心院长雷磊、党委书记资义平、副院长田华、副院长刘晓丽、副书记周鹏飞及新闻系全体专业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座谈会伊始,资义平书记表示,党的二十大刚刚结束不久,新闻系便召集老师们一起讨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问题,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行动。老师们要深入理解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建设好关键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吴钊老师代表本学科向现场介绍了近年来新闻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教材遴选、学术研究、论文指导、活动赛事等方面。随后刘晓丽副院长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一定要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二是要考虑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关性,三是要注意教学的巧思性与课程设计的有效性。总之,课程教学不但要讲清楚专业内核,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爱国情怀。
新闻系专业教师围绕自身课程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和未来设想。王洁群教授讲到,在他的《新闻评论》课堂上有一个“规定动作”,就是现场与学生一起品读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网站上最新发布的新闻评论文章,辨析这些文章的政治性、新闻性。他特别强调了一点,新闻工作者要有正确、坚定的身份意识。
讲授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汤林峄老师表示,新闻系当初将如此重要的课程交付于他,让他倍感压力。他认为,教好这门课程,首先要遴选到好的教材。比较下来,毫无疑问,中宣部、教育部统一部署、组织编写的“马工程”教材是最优选择。其次是回归马列原著,从理论原点找到教学线索。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关注当下最鲜活的新闻案例,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来解释新闻案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表现。
田华老师讲授的《新闻学概论》曾入选教育部“精彩一课”,她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向新闻专业学生的课程,要在找新闻、写新闻、评新闻、改新闻、论新闻中完成知识的传授、理论的建构、价值的塑造与情感的培养。
华进老师在教学中始终秉持的观点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是历史老师。”每个老师不仅是教给学生关于这门课程的“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历史”。不学史,无以言,当我们用历史的维度去看待某个问题时,问题本身会变得更加通透。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高勇老师的高度认同。纵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的过程,其中确立的关于党性、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政治家办报等原则均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从历史的维度寻迹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吴钊老师提到,现在的学生每天都浸淫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内容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网络亚文化思潮对学生们的负面影响,比如二次元“废宅”文化、饭圈盲目追星、游戏沉迷等。老师们在一对一指导学生写作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一旦出现问题苗头,便可以及时纠偏。杨光老师进一步提出,所谓为人师,就一定要有导师意识,学生从懵懂无知到成长成熟,在这个阶段,老师是最重要的领路人,思想上的、课业上的、学术上的,无一不是。
周鹏飞副书记结合学工经验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有紧迫感,尤其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之当下,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可,保护好新闻职业良心。在面对舆情问题时,要找准突破口,避免出现传谣造谣现象。
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杨澜在会议中指出,上思政课不是思政老师的专利,理论课老师、其他专业老师、实务方面的老师都可以讲。同时可以拓宽建设课程思路,把目光投向校外优质资源,使其为我所用,助力专业思政课程建设。
雷磊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新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新闻老师,对学生、对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名正言顺地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要坚定不移地用党性引领新闻传播专业理论的传授。
会议最后,吴钊老师代表必赢线路检测中心新闻系全体教师做出承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建设好关键课程,示范带动新闻学思政课程建设,勇于承担起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使命。
(撰稿:敖煜然 刘思 指导老师:张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