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至27日,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苏州大学杨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复旦大学刘晓南教授应邀为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师生开展多场线上学术讲座。五位教授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为与会人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
6月26日下午场讲座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蔡梦麒主持,蔡梦琪教授首先代表与会师生对各位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讲座的缘起和各主讲嘉宾背景。
讲座伊始,孙玉文教授首先以“例谈通假字问题”为题,对“倍”通“背”这一现象从词义发展、语音等各方面进行解析。另外还对“匪”等字的通假,“寔、实、时”通“是”、“畴”通“谁”等现象作了详尽的解说。孙玉文教授认为如果将音同、音近,意义相同或相通的字当作本字,忽视了本无其字的假借字的大量存在,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前人认定的有些通假字,我们只要将它们当作本无其字的假借,将他们所认定的本字当作它们的同源字即可。
随后苏州大学杨军教授以“古人注音与反切的构成”为题,详细介绍了古书注音的四种方法,分别是直音法、描摹法、读如法以及反切法,紧接着列举了常见的三种注音文献,即字书、韵书和音义书,每类注音文献又作了详细的说明,引出了注音和反切两大原则,并着重对“首音与又音及一音、或音”原则进行了具体深刻的阐释,指出“凡有可用的旧音,就直接取用而不自作”。
最后洪波教授以“也谈隐喻和转喻对语法化的作用”为题,对隐喻的作用及概念投射所存在的两种情况进行了阐述,认为隐喻不仅能促发词汇项的意义演变,还能诱发词汇项句法位置的变化和句法功能的变化。并以“让”的一条语法化路径为例,深入分析了语法化过程中的转喻作用以及转喻发生的外部原因。
6月27日上午场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徐时仪教授主持,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带来以“词汇发展中的‘重新分析’现象”为主题的讲座。李运富教授首先以现代学术的两个渊源为切入点,指出重新分析理论在解释汉语词汇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并探讨了三种重新分析的类型:一是重新分析语素的意义,包括词语原义使用范围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以及对词语原义的异解另构。二是重新分析语素的意义关系,即语义结构上的重新分析,如“不一而足”的原意是不能一下子或一次就满足他们,重新分析后的同形词语 表示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是不止出现一次。三是重新分析复合词的词义生成方式,即从语素组合义到词语表达义的意义生成方式的不同。李教授最后强调传统的学术与西方的语言理论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要适当地相互吸收,取长补短。
随后,复旦大学刘晓南教授带来了题为“朱熹的古音学”的学术讲座。刘教授从“朱熹自有古音之说”“叶音之古音”“方言暗合古音”三方面分析了朱熹的古音说,提出朱熹自有古音之学,见于其“古音散论”,并对“古音散论”的分布情况作了介绍。同时还考察了朱熹“古音散论”中的“叶音之古音”现象,提出叶音并非全部都是“今音不合强为之音”,朱熹所作“古音叶音”之取音倾向大多符合上古音的韵部分野,此其古音之实践。最后,刘教授结合实际用例,说明朱熹古音学有了“方音存古”“方音证古”的思想。
一场场高端学术讲座的精彩呈现,让师生们受益匪浅,如沐春风,必将激励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师生勤奋进取,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