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漂流,是一段文明美丽的奇妙旅程。”漂流让更多人分享“知识之趣”与“心灵之趣”。图书馆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中,就推出了图书漂流活动。同学们在赞赏与感到新奇之余,也流露出顾虑与无可奈何,让伸出的手在空中定格……
初见
3月中旬的一天,北苑出现了一张喷绘,上书《湘潭大学“漂流书”活动倡议书》。喷绘前摆了桌椅,坐着志愿者,负责向前来询问的人们讲解,并发放宣传单。很平常的宣传形式与规模,路过的人大多是放慢脚步,看看便走。
不久,住在北青公寓的林同学,在自己寝室看到了与喷绘同内容的宣传单。蓝底黑字,写着图书漂流的来源,图书馆导入该活动后的具体做法,以及“期待您的参与”。
3月20日的校报第三版左下方刊发了该倡议书。
4月23日,图书馆的世界读书日专题活动如期开展。记者在上午9点50分左右到达图书馆前坪。恰逢课间,现场略显拥挤,扩音器不时传来工作人员介绍活动的声音。图书的投漂(读者捐赠书用于漂流)与放漂(读者拿走漂流书)点设在前坪东侧,工作人员坐在桌子前录入投漂的图书,并对图书进行处理,即贴漂流标签,盖漂流图章。据工作人员介绍,活动在上午八点多开始,图书馆投漂与放漂点立即就围了很多人,刚上架的书,尤其是文学类,考研考博的资料书,很快就“漂”走了。存放放漂书的两个书架边上围着很多找书的同学。记者也围着书架看了看,发现剩下的大多都是学报,如《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以及理工科类的刊物,如《城市勘测》,还有《行政法学》、《研究生英语》等。在后来补充的放漂书中,大多数还是学报,偶尔能翻到几本几年前的杂志。
站在书架边的龙同学挑了三本书,她说之前不知道有这个活动,只是路过,看到在搞活动就过来看看。平常喜欢买的书都是励志类的书,很少买小说名著,因为可以在图书馆借阅。当记者问及她对该活动的看法,她表示赞赏,觉得活动很有意义,至于投漂,则需要考虑,因为买的书都是自己喜欢的,不舍得捐出来。06级信工专业的一位男同学表示,几乎没有一本他喜欢的书,但因为可以随便拿,就拿了几本。也有同学认为那些书还不错,虽然学报比较多,但人的兴趣是不同的,自己就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感兴趣。一位毕业并将考研的同学说,各大学的学报可以帮助研究生和想考研的同学研究研究,还是有益的。
而许多路过的同学对图书漂流活动不甚了解,大部分只是拿了书看看就放下,不知道书可以“漂”。当记者向他们介绍活动的流程与特色,提醒他们可以把书带回去时,他们一般先是惊讶,尔后会心一笑。
漂流之源
图书馆的肖冬梅副馆长是本次图书漂流活动的提议者,并负责该活动的相关工作。她告诉记者,放漂书主要是通过捐赠得到。除了在南苑北苑等地设宣传点现场接收外,广大师生还可以把书直接送到图书馆的采编部。一些校友和一些当前写书的作者会直接将自己的书邮寄过来,此外,各种杂志社也会给图书馆邮寄一些杂志,如《求是》等。肖馆长还说,因为存书比较多,老师大多数会打电话让管理员上门接收。很值得一提的是,前任校长李树丞捐出了100多本书。
本报为配合此次活动做了专门的读者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读者普遍对图书漂流活动持肯定、赞赏态度,认为很有意义,觉得分享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但也担心实行起来不能达到预期效果。74%的被调查者选择会捐书参与该活动,而26%则选择不会,理由一为对自己的书都很珍爱,舍不得,理由二为平常很少买书,没有适合漂流的书。即使在74%的表示会捐书的被调查者中,也有人对书籍的保管问题有所顾虑,担心书在漂流的过程中会被私藏或者弄坏。
理由一为人之常情,尚可理解,而理由二,大学生居然无书可捐则颇为费解。为此,记者走访了渴望书社与学而旧书店,对于“当前我校学生最热衷于购买哪种书”的问题,他们给了一致的答案: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研、注册会计师方面的辅导资料,相对来说比较畅销。
难道我校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于此吗?
由图书馆提供的“2007年分类流通出借统计”即阅读趋向显示:工业技术类书籍凭借478册的微弱优势,以98774册排名第一,文学类书籍则以98296册屈居第二,排名第三至第五名的是语言文字书籍89729册,济济类书籍62718册,法学类书籍46027册。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从图书馆借自己喜欢的书,而“买书更多是为了考试”。学而旧书店的老板说,现在单纯为提高自身修养而买书的已经很少了。了解到这些情况,我们就更能理解选择不会捐书者的理由一:下决心买自己喜欢的书本已不易,珍爱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轻易地让书漂流。
那么,即将毕业的同学又会如何看待捐书呢?他们在湘大学习了将近四年,按理说拥有的书相对较多,况且行李本来就多,一般不会将书一一托运至家中。记者采访了在北苑摆小书摊卖自己的旧书的同学,他们今年大四,书摊上摆放的大多是他们的专业书,非专业书很少。他们笑着告诉记者,这些书卖十元以上的很少很少。记者问他们是否知道图书馆的图书漂流活动,他们摇头表示不知道,于是记者向他们介绍了该活动,并询问是否会将书捐出,加入漂流。他们仍旧摇头,有的说二者(他们与图书馆)的性质不同,图书馆是出于公益目的。有的说自己有的基本都是专业书,觉得不适合漂流。
联建路口集中了一些旧书摊。经记者了解,卖书的一般都是住在附近的没有土地的农民,他们按每斤0.5元的价格向毕业生收购旧书,基本上都是专业书籍,有时是他们上门收购,有时是毕业生主动将书提到他们的摊位上卖。
肖馆长表示,认为专业书籍不适合漂流是对本活动的一个误解。图书馆提倡课本、参考书等一类专业书籍的循环使用,实现共享资源,节约资源,欢迎广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漂流中的分享与信任
图书漂流活动的口号是:分享、信任、传播。
在4月23日的活动现场,记者在存放投漂书的书篮内看到这样一本书:《高中数学一题多解》,不禁让人觉得费解。“(图书馆接收书)又不是接收垃圾,干嘛把自己不要的东西扔到这里,这样的书还会有人看吗?”一位同学哭笑不得。这样的分享确实不太如人意但肖馆长解释道,这样的书确实不适合大学生,但图书漂流还面向子校的学生。活动对象是多元的,书籍在需要它的人那里永远是有价值的。
记者于22日在图书馆的漂流书屋看到,满满的两个落地大书架以及书桌上存放的几乎都是各大学的学报。随后记者去了采编室,那里暂时存放了一部分漂流书,负责接收书的袁老师说,大多数是专业性,学术性的书籍,基本都是我校的教授,老师们捐赠的书,而学生捐的书还不是很多。希望学生们能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确实,这本来就是个让学生受益的活动,学生不应该只是接受,而在付出的环节缺席。
有分享才有图书漂流,同时,图书漂流也需要信任。在这个活动中,信任是相互的,既有图书馆对学生的信任,也有学生对图书馆的信任,以及学生之间的信任。肖馆长说:“可能无法完全消除大家的顾虑,因为在这个活动中,信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此活动对大家没有任何的约束,也不会有还书日期的时间限制,完全靠相互信任,这个活动才能维持下去。” 肖馆长还表示,刚开始,图书漂流这个活动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所以开始的这段时期由图书馆来负责,先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然后作为一种长久性的活动延续下去。
在记者的采访将近结束的时候,06级图书馆学班的王旭同学给记者发来了短信:我班参与过图书漂流活动的前期工作。首先,我们认同这个活动的意义。一个活动在它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许多不足,我们也愿意接受意见以及改进我们的活动。这是(一个)在自愿和诚信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的(活动),图书馆做了很多工作,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需要的是支持与鼓励以及真诚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