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必赢线路检测中心 /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杨锦涛:以赤诚之心踏学术之浪

文章来源:必赢官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0-06-01

杨锦涛,中共党员,湘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方向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荣获湖南省2020届优秀毕业生、湘潭大学2019年度研究生“伟人之托”奖学金等荣誉诗文创作获评湘潭大学韶峰文学大赛三等奖,三行情书大赛三等奖;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导师雷磊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杨慎全集〉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代六朝诗学研究》全面参与杨慎著述的善本访获实地走访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等;独立完成了杨慎谪后诗集的整理与点校,共计10万余字;撰写了文献考论类高水平论两篇,分别为同导师合著的《明嘉靖抄本〈升庵玉堂集〉考论》(待发表),个人独著的《杨慎南中诗集考》(获评湖南省第十二届研究生创新论坛二等奖),另发表有多篇省刊。

书山有路  以勤为径

学术之路,道阻且长,唯有脚踏实地,方可步步为营。谈及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杨锦涛表示,两者皆建立于大量文献阅读之上。以他从事的“两古”(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为例,古代文献(文书、卷册、碑铭、拓片等传世文献或出土文献)及今人整理的校注本,内容浩如烟海,唯有大量研读文献方可有所收获。然而,杨锦涛刚入学术之门,便陷学术之难。庞杂文献涌入视野,“难辨良莠”和“穷尽文献”如两座大山,如何做一名学术界愚公?杨锦涛表示,第一座大山在初入师门时便得到导师雷磊的具体指点,以元典《诗经》为例,其书版本不同质量就不同,雷磊老师示范如何选出数种可供精读的版本,他们则在精读过程中体味各本之优,理解好书之“好”,逐渐培养筛选书籍的能力。第二座大山是必须面并解决的问题,杨锦涛坦言,雷磊老师时常叮嘱学生,研究古代文学,如果不掌握好文献,皆是空中楼阁,只有踏实搜集文献,投入大量精力,才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支撑,学术研究切不可投机取巧,此番话,杨锦涛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2017年冬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楼前

忆及随导师北京访书的日子,杨锦涛谈及二事。一为难忘事,2017年,深冬时节抵京,因时间紧,访书任务重,来不及休息,在到馆访书前夜与老师熬夜至凌晨清查国图藏书目录。因与老师并肩,虽是熬夜加班,却倍感振奋。次日清晨,师生二人骑单车赶往国图古籍馆访书。古籍馆东侧紧邻北海公园,但因时间原因,两次到京访书均未能入此名园游览。值得庆贺的是,在国图古籍馆和善本室二地均大有收获,不虚远行。这平淡朴素的记忆成为经久不息的回响,直至后来雷磊老师修改论文,二人又连续十数日熬夜时,仍能想起那短暂却充实的日子。第一次触摸到历经数百年岁月的古籍时的那种感觉,那种精神振荡,为他打开了兴趣之门。

二为巧事,2018年在京访书某日,善本阅览室中午暂时休馆,老师与他得空就近到国图展馆参观,恰逢馆藏珍宝《永乐大典》设文献展览,展内播放的音像介绍中听得一段《永乐大典》部分书册经历海外流散又得归国的流转史,正好与他们正在撰写的台湾藏《明嘉靖抄本〈升庵玉堂集〉考论》一文所涉及的孤本文献《升庵玉堂集》的近代流藏情况有相似之处,通过这段意外了解的内容给了他们较为重要的启发。此事只可称巧,于学术研究而言,万不可有“守株待兔”之求。随雷磊老师到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后又单独带领师弟外出访书,都是极好的学术历练,既有眼界开阔,又有实际能力提升,且访书记忆本身就弥足珍贵。

亦师亦友  铭记师恩

三句不离学术,五句不忘恩师,杨锦涛就是这样一个感性而更懂感恩的人。提及导师雷磊,杨锦涛满是钦佩,但更多的是爱敬。他表示,得师如此,终身大幸。

 

2018年教师节雷门弟子到家中拜访雷磊师和冯妍师母

谈及老师对他的影响,他总结道:一是学术启蒙师和入门领路人。在湘大求学的七年间,最大的收获是得遇良师,进而学习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找到了兴趣所在,并在参与杨慎著述的整理和研究中开启学术生涯。雷磊老师治班开明,以学为要,兼及外务。数十年治学经验的老师深知读书之必要,感叹课堂教学之局限,曾引“不学诗,无以言”等数语告诫同学。组织门下在读研究生每两周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十数年来,坚持例行,受益良多。更重要的是,师门诸生每日共处,亲爱有加,学术路上相互扶持,免去不少孤独感。二是学术攀登的支持者与标杆。雷磊老师于他以及同门师兄弟姐妹要求严格,常说科研能力是最高级的能力,科研搞得好,其他很多事都能得其法门。老师总是期望学生在研期间能够提升科研能力,无论未来走向哪一个岗位,都能够站得住,立得挺。老师既是他学术生涯开端的最重要的支持者,更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硕的成果为他立起一道追逐的标杆。三是关怀备至的长辈。雷磊老师与冯妍师母,长期以来不仅于学习上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上给予他关怀。读研以来,与老师外出访书的饭后闲时,多得机会与之较为自由大胆地交流人生、学术、生活等,师生亲密无间。师母则热心宽容,又乐于参加学生活动,每学期总要设席宴请在读硕士欢聚一堂,关怀备至,令身处异乡的学生倍感温暖。凡此种种,历历在目,温存于心。

潜心学术  分享所得

结合雷磊老师的言传身教,杨锦涛立足学术,将论文写作的学习过程分解为四个步骤:一是带着问题读书他表示雷磊老师特别强调,别人说过的观点就不要再去重复,一篇论文耗费诸多心血,需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读书之时,应着重训练问题意识,有一些问题或许前人已经解答,但如能自己发现并与师友同门展开一番讨论,也能常得其益,从而为提出真正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做准备。

二是模仿学术大家。这里所说的模仿,不是陈陈相因,更不是“巧妙”的抄袭,而是要学得一流学者在撰写论著时运用的方法、思路等精髓内容,从而形成创新性的学术论见、有逻辑的观点论述、可信的论证打下基础。学术大家往往站在领域研究的前沿,一般而言,其论著的观点以及创作的技法、理路往往最具代表性,因而初入研究领域的后生以他们为范,路子最正。以杨锦涛个人的阅读经历来讲,尤其推荐阅读一流学人所作的学术札记,一篇短小精悍的札记,是学者功力之极尽展现,最值得领悟学习。

 

 

2019年9月10日于湘大校庆日纪念墙

三是勤于动笔。去年,雷磊老师分享张宏生师祖的学术研究状态,提到张宏生先生于阅读研究所得,每日至少写两千字,且保持已久。在模仿学术大家之时,只有勤于动笔,才能对论著中的方法、思路等体悟更深,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的水平方精进。路子既正,深耕细作方得结果。

四是讲究学术规范,论文撰写和投稿的规范。前者而言,着重提醒两点,一为格式,如一篇论文的标点、页面版式、脚注和参考文献等,都有严格的学术标准要遵照。二为建立资料汇编,讨论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往往需要较为复杂的过程,要征引较多的文献材料,因而及时更新并形成一份完善的资料汇编就尤为重要,于作者而言,亦方便日后查验征引内容的来处及正误,减少重复。真实情况是,格式不规范的论文,往往其论述内容也很难赢得阅者垂青。论文撰写之初就遵照规范进行,正确且省力。就后者而言,要及时查阅各期刊杂志要求的论文投稿格式规范,按要求修改之后投出,虽不一定会增加中稿机会,但至少能入编辑之眼。

学海无涯  织梦为帆

“懈怠有时,精进不止”是他对研究生三年状态的描述。读研三年来,因久坐积劳,出现了颈肌劳损、腰部疼痛的问题,身体上不适,较容易暂搁研究工作。但通过保持一定的锻炼,情况有所好转,亦能继续进行研究。父亲曾赠他一言“不用扬鞭自奋蹄”,回首这三年,杨锦涛表示无愧于言

2019年10月参加湖南省第十二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左一为必赢线路检测中心田华副院长,右为湖南理工学院张世敏老师(亦为湘大校友)

解构和重塑”是他对自己研究生生活的总结杨锦涛认为,西方文论里有“解构”一词,借用它的意思,回首在研三年,不断地观察、了解各种讯息,将自己深度介入周围世界,有时候可能是碰撞了,弹了回来才更清楚自己是谁。在不断解构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那种对自我更为清晰的认识,所以就这三年的生命状态而言,是以往未有的真实,将之称为“觉醒”的状态。人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发生新的改变,这是他称之为“重塑”的过程,否则只能落入旧日里反复徘徊的窠臼之中。走出舒适圈的终极办法只有一个,去尝试大胆地解剖自己的灵魂,认清自己。

谈及未来的希冀与规划,杨锦涛表示,短期的打算是顺利完成正在准备的博士入学考试,为实现中长期的目标纵身关键一跃。中长期的规划则是成为一名良师,能够给学生以具体的引领,能够在许多方面以身为范,能够在无涯的学海里躬耕为乐。

 

2019年陆艳芳、陈君忆二位师姐毕业,雷门在读硕士合影

采访最后,杨锦涛感叹:三年一晃,真怀念那些补习古典文献学学科知识,查阅整理古典文献资料,静读学科研究前沿论著,以及在老师指导修改帮助下完成学术论文的日子。接下来的日子他继续怀着一颗古典学术梦,努力成为学术界的后浪,接续前浪的波峰,在细读典籍中自觉沉淀,在争鸣学术中勇攀高峰!